转载分享:CAR-T的生物标志物——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以预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来源:方德门达 作者:方德门达 关注:313次 更新时间:2023-03-17
作者:方德门达 关注:313次 时间:2023-03-17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是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突破性疗法,超过50%的患者可以获得完全缓解(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超过5个月,6个月时CR的患者可能具有长期生存获益。不过,也有许多患者没有达到缓解或在缓解后复发,中位总生存期(OS)小于6个月。因此,寻找CAR-T细胞治疗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可以指导患者选择和早期干预,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点。
既往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参与细胞因子的抗肿瘤作用,一些临床研究也显示嗜酸性粒细胞与一些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有关。近年来,临床前研究证实,嗜酸性粒细胞与CD8+T细胞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其中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发现预处理化疗前,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CAR-T细胞疗效相关。然而,目前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CAR-T细胞输注前的数据,而关于CAR-T细胞输注后血细胞变化的研究并没有报道。2022年11月,《细胞治疗》期刊发布了题为“Prognostic impact of peripheral eosinophil counts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receiv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的文章,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DLBCL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发现CAR-T细胞治疗前后发生显著变化,CAR-T细胞治疗后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可用于临床识别可获得更长时间缓解的患者。
1.病人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73例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其中探索队列39例,验证队列34例。所有73例患者和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见表1。表1. 所有73例患者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个队列、探索队列和验证队列)
所有患者均接受2线化疗。根据PFS绘制所有患者的Kaplan-Meier曲线见图1A。中位PFS为281天,41例(56.1%)患者在随访期间进展。所有患者的OS Kaplan-Meier曲线见图1B。▲图1.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所有患者无进展生存、总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
2.CAR-T细胞输注后获得CR的患者比其他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更高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上限为0.5*10^9。基线时(淋巴衰竭化疗后和输注前)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第一个月(M1)、第二个月(M2)和第三个月(M3)的最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如图2A所示。CAR-T细胞输注后,探索队列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增加,M1最大计数(均值0.3249*10^9)较基线时(均值0.1197*10^9)有统计学意义。随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M2最大计数(平均值0.1637*10^9)低于M1。▲图2.CAR - T细胞输注前后探索队列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接受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预后相关上述分析表明,获得CR的患者M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非CR的患者。在验证队列的34例患者中,6例患者因失访或进展迅速而没有M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根据M2时最大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高低,将验证队列中的患者分为H-EOS组和L-EOS组。两组在年龄、性别、血液学诊断、CAR-T细胞靶点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表2)。
表2.验证队列根据M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低分组患者的特征
H-EOS组在CAR-T细胞治疗后实现CR患者的比例高于L-EOS组,分别为63.6%和41.2%,且H-EOS组没有患者在CAR-T细胞输注后出现PD(图3)。H-EOS组和L-EOS组基于PFS的Kaplan-Meier图显示,H-EOS组的PFS在统计学上优于L-EOS组(H-EOS组未达到PFS中位数,L-EOS组PFS中位数为135天;P=0.029;图4B)。类似的,H-EOS组的OS在统计学上也优于L-EOS组(图4C)。▲图4.H-EOS组和L-EOS组在验证队列中的结果差异
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用于预测接受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6个月缓解持续时间(DOR)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PFS和OS,将所有入组患者(包括探索队列+验证队列)按照高低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分组,结果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接受CAR-T细胞治疗患者的预后相关性仍然存在(图5)。类似的,对CAR-T细胞治疗后实现CR或PR的患者,根据反应时间将他们分为两组:L-DOR(DOR 6个月的患者)和S-DOR(DOR小于6个月的患者)。L-DOR组M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明显高于S-DOR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699,P值为0.049(图6)
▲图6.用外周M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敏感性和1-特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于预测CAR-T细胞输注后达到CR或PR的患者的6个月DOR
综上所述,本研究纳入了73例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DLBCL患者,以探索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这些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CAR-T细胞输注后第2个月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并可作为6个月DOR的预测因子。这可以是一种廉价、简单、可重复的检测方法,用于更全面地评估患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Dang X, Ye S,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peripheral eosinophil counts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receiv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Cytotherapy. 2022 Nov 28:S1465-3249(22)01013-1.
如有侵权,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删除,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